當前位置:首頁 >> 詳細內容
                                                              巴拉文化
                                                              來源: 作者:政府辦信息中心 時間:2016-05-03 14:43
                                                                  

                                                                據中國滿族文化研究學者關云蛟考證:巴拉人是女真人的一個分支,巴拉為女真語,意為“行為輕狂之人”,明末清初努爾哈赤征討女真各部時,為了躲避戰亂遷移到深山里。

                                                               

                                                                巴拉人生性狂放不羈,不受任何約束,生活自我封閉,以狩獵、捕魚為生。在長期的密林生活中,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稱之為巴拉文化。

                                                                蛟河為巴拉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它位于長白山西麓、松花湖畔,唐渤海國時,為滿族先民居住地,屬都城敖東所轄范圍,金代為女真人主要居住地,隸都城上京,明代為女真烏拉國所轄漁獵之地,清代為朝廷采貢中心打牲烏拉的貢山、貢河之地。

                                                                蛟河境內遺留下很多巴拉人的足跡,有些地名都是巴拉人留下來的。像窩集口(密林、溝河邊居?。?、半拉撮羅(巴拉人窩棚)、額勒赫(平安屯)、烏林溝河(富有的河)、少拉哈子(山梨)、青背(淺河)、拉法山(拉法,音東方,意為熊)、威虎嶺(尖山)、義氣崗(黃茬松)等,不勝枚舉。

                                                                這些巴拉人遺留下來的山名、河名、地名,承載著巴拉人生活的信息,是巴拉人歷史的見證,人們把它稱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

                                                                蛟河前進鄉接近深山老林,是當年巴拉人居住密集的地方,前進是驛站名,又叫摶(tu1n)團,土語又叫倭瓜,滿語為路引的意思。那里現存的老式苞米樓子、過年節時樹燈籠桿掛紅燈、冬儲、漁獵、狩獵等習俗,都是后人延續巴拉人的習俗而來。

                                                                晚清時期,長白山解除封禁。當時,山東、河北等地鬧災荒,大批的漢族人逃難闖關東來到東北的長白山區。巴拉人與漢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謀生存與發展,而不是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

                                                                巴拉人與漢族共同生活,使巴拉人吸收了漢族的先進農耕文明,促進了巴拉人的社會發展。而漢族則汲取了巴拉人的山林文化,學會了怎樣就地取材建造房屋,怎樣漁獵、挖參,怎樣避險自救,使從華北平原謀生而來的漢族人,掌握了在莽莽林海中生存的本領與法則。

                                                                蛟河的漁獵文化也傳承了巴拉人的特色,巴拉人依山臨水而居,狩獵是他們的主要生產方式,漁業則是重要的經濟補充。清代,蛟河是打牲烏拉所屬的貢山、貢河范圍,也是采捕東珠、鱘鰉、細鱗等水產貢品的地方?,F在松花湖的“三花一島”還有少量尚存,細鱗在冷水河里也偶能見到,像東珠、鱘鰉這樣的珍貴水產,已近乎絕跡?,F在所延續的捕魚方式,也會用旋網、魚鉤、皮筏、扒網等原始工具,冬天湖上捕魚所用的捋鉤和攪羅子就是巴拉人常用的冬捕工具。

                                                                祭江是巴拉人延續下來的,也是世代捕魚人古老的習俗,他們把江視為神,把捕來的魚視為神賜給他們的禮物,所以,對江的敬奉到了癡迷的程度?!拔?/p>

                                                                革”時期這一習俗曾因那個特殊年代的原因被放棄,但是,也有漁民偷偷地祭江。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時,對各部落進行征討、強搶、殺戮,常常是“獲人畜兩千而回”,或是“獲人畜一萬而歸”等,所到之處被搶掠一空。

                                                                但是,那時女真人過漁獵生活,居住分散,努爾哈赤的兵馬一到,有的就聞訊逃到深山密林里。松花江、牡丹江上游、張廣才嶺、老爺嶺等地深山都是他們的生活區域,因為一直躲在林子里,所以沒有被編入八旗之中。

                                                                滿族入主中原后,對這些不在旗的女真人異常排斥。在旗的人家,不和他們結親,黑龍江省的尚志縣和吉林省的舒蘭、蛟河、樺甸等地,都有他們的足跡。

                                                                巴拉人居住偏僻,山高林密,社會封閉,又疏與外界社會交流,因此,他們不同于入旗的滿族人,很少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使巴拉人能夠長時間地延續女真人的古俗。至今在敦化、蛟河、寧安等地區還有叫巴拉窩集、巴拉頂、半拉撮羅(巴拉人又稱為半拉人)、半拉山等舊時名稱,當地的民風仍可找尋到巴拉人生活遺留下的風俗。

                                                                這些巴拉人大部分是在清代后期陸續下山耕田的,個別的到民國年間才走出山林,從此結束了與世隔絕的生活。這些巴拉人的后裔,也被稱為當地的土著民族。

                                                                清末,由于長白山區封禁的廢除與開發,關內漢族人的大量涌入,使巴拉人密切地接觸漢文化,并逐步走出了大山,從事亦農亦獵的生活,只有很少部分巴拉人仍留居深山,從事漁獵生活。

                                                                日本侵略東北后,為割斷抗日軍民聯系,強制實行“歸屯并戶”,這部分巴拉人也被強制并入日本侵略者所建的“集團部落”?,F在蛟河蘇爾哈的一部落、二部落屯就是那時候日本人并屯、并戶留下的。

                                                                新中國成立后,在進行民族普查登記時,巴拉人的后裔,絕大多數申報為滿族,現在吉林省東部的敦化、蛟河、舒蘭、樺甸等地的滿族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巴拉人的后裔。

                                                                巴拉人的居住所,多數建在有水源的山腳下,半地穴的“地窨子”較多,稱為“烏克墩”。

                                                                在“烏克墩”周圍圍上一圈“嘎防”,即護墻。其外為套院墻,院里建有離地較高的倉庫、豬圈、馬圈等,院門旁和環圍墻設有多處狗窩。

                                                                “烏克墩”門東開,室內北、西、南為炕。西炕不住人,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室內還供著窩烈媽,灶旁供奉火神托恩都力。

                                                                巴拉人居地,條件好的或距入旗滿族近的噶柵,則建有劃房,稱為“口袋房”。在深山打獵的獵戶,也有用“木刻楞”或聯木為柵再覆以樺樹皮的房屋。有的較簡單,類似鄂倫春人的“仙人柱”。巴拉人的民居雖然很簡陋,但保暖性能較好,較為實用。夏天,天氣炎熱時,有的人家就在室外臨時搭建撮倫(窩棚),這種撮倫以老人為中心,兒女的分別建在四周。他們居住的地窨子、馬架子、祭祀的寺廟都是以草、木、土為原料建造的,這些土屋經不起風霜雨雪的摧殘,所以現在難覓其蹤影。

                                                                巴拉人冬季以穿動物皮毛為主,最具特色的是反毛皮大衣(他們稱襖)、皮帽子、鹿皮烏拉、皮衩褲、皮套袖。夏季為自家染的麻花布、蘭布、青布,均是用山貨和山外交換購置的。巴拉人的防雨衣服為草編的蓑衣和草編帽子,不但防雨,而且還防風。鞋是用莆草編的,冬暖夏涼。巴拉人的被褥多數是皮的,主要有羊皮、鹿皮、狍子皮、豬皮等皮被褥。其中狍子皮為最常用,凡出門狩獵都要帶張隔涼隔熱的狍子皮,可在山地上隨時鋪上歇息。

                                                                巴拉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為谷糜子、蕎麥、豆類等,由于他們采用漫撒籽和大壟耕作,產量較低,口糧仍不足,需以獵物和采集的山野菜為其補充。巴拉人喜愛燒烤和燉菜,調味兒不使用花椒大料,而是使用漫山遍野隨處可取的野生產香植物作為調料。主要有芭蒿、山花椒、五味子藤、山蔥、野蒜。使用的調味醬油、醋、酒也是自己釀制的,醬油是用炒糊的黃豆加芭蒿、山花椒、

                                                                茴香、鹽用水熬制成的,醋和酒是用黃米加工釀制的。

                                                                巴拉人繼承女真人古老的傳統婚俗,如引歌求婚、搶婚、室外茅屋坐帳、薩門撇盞、拜祖等。育兒風俗由于生活環境特點,也頗具特色,如滿族用悠車育兒,巴拉人則較具原始而用皮袋系于樹上或室內。

                                                                巴拉人在山林里世代的漁獵生活中,約定俗成形成各種山規,并人人恪守,世代相傳。為了保證狩獵資源,巴拉人都自覺地恪守春不打母、秋不打公、夏不打崽,任何時候都不打吉祥鳥的風俗。為了保證狩獵者自身的安全,巴拉打獵者人人牢記打狼不打群狼,不打狼崽,打獵不打孤豬的古俗,否則將惹殺身之禍。他們狩獵時,相互間不管認識不認識,有困難就要相互幫助。有人遇險,路遇者就得挺身而出,奮力相救。獵人都恪守不捅別人的“趟子”(狩獵場所),不追殺別人打傷的獵物,不拿別人打的獵物。獵人打獵餓了,食物又吃沒了,可到就近的巴拉人家吃飯,主人會以好吃好喝相待,絕不

                                                                拒絕。

                                                                巴拉人主要信奉的是“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流行于亞洲和歐洲北部等地區?,F在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

                                                                巴拉人的娛樂、體育活動豐富多彩,他們有粗獷豪放的“野人舞”(巴拉莽式)“拉客齊”“馬虎戲(戴假面具)“阿巴舞”、還有男女纏綿的“放歌”。體育活動有射柳、布庫、民楚赫、扣砟、竄箭桿、打嘎拉哈等。巴拉

                                                                人受漢文化影響也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本民族的節日有“桿子節”(祭天)“阿巴節”“蟲王節”“縱偷日”“鬼節”“乞巧節”等。巴拉人冬天圍獵,天寒地凍,常常飲酒御寒,為了助酒興,他們還創造了帶有濃厚漁獵色彩的行酒會。這種酒會,簡學易行,情調健康,不僅有娛樂作用,而且形象地再現了獵人的實際生活。

                                                                巴拉人的交通方式分為陸行和水行兩種。陸行主要有馬、牛、花轱轆車、爬犁、滑雪板;水中交通主要是船、皮筏、快傳子、木排等。

                                                                巴拉文化是關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也是蛟河旅游文化的源頭,它獨特的文化、神秘的傳說,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

                                                              無標題文檔
                                                                           返回吉林市人民政府網站| 站點地圖
                                                                   吉ICP備12005976號  公安局備案編號:22028102000001   網站標識碼:2202810005
                                                                     蛟河市人民政府主辦 蛟河市政府辦公室承辦 信息中心管理運營
                                                              地址:吉林省蛟河市民主路11號 郵政編碼:132500 聯系電話:0432-67250908 Email:jiaohe@jiaoh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