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東北有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個孩子吊起來。這里的“大姑娘叼煙袋”形象地說明了關東煙文化的源遠流長及在東北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吉林通志》關于關東煙的記載
關東煙以吉林煙為上品,而吉林煙以產自蛟河的漂河煙為最佳。特別是在清代,漂河煙更是專供給皇室的貢品。因其特殊身份和獨特的種植技藝,2008年,漂河煙栽種技術被錄入吉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漂河煙吸食風俗和民間傳說被錄入吉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代皇太極把居住在輝發城的百姓遷到烏拉城,設置“嘎善”,1657年正式更名“烏拉打牲總管衙門”,由朝廷內務府直屬,負責為朝廷征集貢品。
據有關史料記載,打牲烏拉衙門“專事皇室采捕祭天,祀祖及皇家特需的東珠、蜂蜜、松籽、人參、貂皮、煙草等特產”。貢品每年有定例,不但有納貢時間的要求,
而且有對數量、質量、產地的要求,多則褒獎,少則受罰。
煙葉在永吉縣五里河、農安縣老青山、磐石縣驛馬鄉都有種植,但經過打牲烏拉衙門幾年的
考察舉薦,經皇宮里吸食使用,最終確定納貢煙葉產地為漂河川湯頭溝(今蛟河市漂河鎮)。
據清代人張集馨所撰《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記載:在重臣肅順的列單中,提到皇帝關心的大事——要發展吉林關東煙,而吉林關東煙之最,要數額穆索羅站(即蛟河)的漂河煙了。從此,漂河煙就一直成為朝貢的佳品,源源不斷進入紫禁城。
新中國成立后,出于對漂河煙的感情,愛新覺羅的后代、全國政協委員溥佐先生為蛟河煙親筆題詞“正宗關東煙”。